Columns

 
评析

《香.夭》唱出香港挽歌

原文出处:信报财经新闻
作者:洪思行
发表日期:2016.07.06

作为无伴奏合唱爱好者,笔者经常留意一铺清唱的动向。除了出于喜欢,也因为一铺清唱是一个专业的无伴奏合唱艺团,以全职姿态而运作的无伴奏合唱组合绝无仅有(包括邻近的华语地区)​​,从艺术行政角度来看,他们的发展是很好的个案研究。

自行解读

《香.夭》是一铺清唱的最新原创无伴奏音乐剧场,也是继《石坚》、《夜夜欠笙歌》后,作曲家伍卓贤香港三部曲的最终回。秉承一铺清唱找不同「外援」参与创作和演出的惯例,这次找来周耀辉为三首歌曲填词,又找来8位年轻歌者跟一铺清唱的4位驻团艺术家一起演出。

《香.夭》固然是《帝女花》最著名的一幕,创作者在此诠释为「香港的夭亡」,是他们对刻下香港的一个回应。作品共有16个分场,跟系列前作一样,它的内容抽象。伍卓贤曾在访问中表示,此作想以合唱音乐为主导,因此把英文名取名Requiem HK,当中便暗示了回归安魂曲这种传统合唱的意味。虽然个别分场会有台词,不过都不是用以交代剧情或内心独白。作品中除了明显指向香港的今昔外,其余出现的动作、符号都有很大的诠释自由度,让观众自行解读。

《香.夭》的多段音乐都是遵从同一套路:重复和堆叠。即是先由一个声部不停重复唱段,然后其他声部各自加入,把气氛逐渐推高。以第一场〈再见〉为例,各表演者反覆唱着「再见」,最后声量渐大,令人联想到拉威尔的名曲Bolero。虽然模式相近,但伍卓贤透过灵活多变的手法,令所有音乐不会予人沉闷之感。

《香.夭》音乐主要以感伤和婉约为主调,营造悲凉的气氛,唯一的例外是〈繁荣〉一节的音乐,该段音乐自人声敲击加入后,便变得活泼起来,像是香港人(表演者)因香港的繁荣而表现兴奋。

全晚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首推〈呐喊〉,内容早于前一幕〈慢慢〉开始铺陈:表演者之一刘兆康于该幕不停向四周的人「说话」,但无人聆听,他的表现亦愈见激动,然后作品进入〈呐喊〉,音乐变得激烈,如像摇滚乐,表演者有节奏地大力踏台,又加入警报声,加强音乐的震撼感。及后表演者们慢慢地一字排开,继而以步操的方式走往舞台前方,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调度充满压迫力。创作人仿佛在诉说当一(撮)人的声音长期被忽视,那(些)人积累的怨气和愤怒可以甚具威力。其后一曲〈万里花开〉,便是愤怒过后,冷静下来的一种领悟。

回归「声音」

《香.夭》与前两部曲有不少相异处,首先是舞台设计,前二作以简约为主,这次则放满「咪架」、扩音器、混音器等杂物,还有3个假人,表演者在其中一幕把收音机和扩音器等堆在一起,明显要突显声音的重要性。其次是形体动作少了,好让表演者能更集中于音乐上,毕竟动作并非他们的专长,过多的形体动作难免事倍功半。而且演唱中加入不同的声响效果,这是在过往作品中未曾使用过。

此外表演者多次围成圆圈演唱,相信有唱过小组合唱的观众都不会对这种练唱方式感到陌生。这些改变和调度既体现了伍卓贤要在此作着重声音之说,亦反映了创作团体认为发声的重要性。《香.夭》的结尾更是相当有意义:3位艺术总监在尾二一幕完结后走上台接受掌声,怎料之后所有人一边哼唱,一边走落观众席,除了回归最纯正的无伴奏合唱,还像表示对香港的关注不应只发生在舞台上,关注的声音还应在观众间回响。

图片:Yvonne Chan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