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论阿卡贝拉乐团在中国大陆高校的形成与发展
—以New Vorld人声乐团为例

原文出处:微博《音乐大观》
作者:刘心遥
发表日期:2014-05-19


摘要:阿卡贝拉是西方合唱艺术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无伴奏教会音乐。18世纪以来,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下,阿卡贝拉合唱已经演化为表演形式不断创新的现代版阿卡贝拉。2000年,阿卡贝拉首次出现在中国音乐电视舞台,在音乐界发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近年来,阿卡贝拉在大陆高校中的表演和传播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个个高校阿卡贝拉乐团相继诞生。作为华中地区高校内年轻的阿卡贝拉团队,华中师范大学New Vorld阿卡贝拉乐团自2012年创立以来,凭借其演唱风格和曲目创新,在圈内迅速崛起,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作为该乐团团长,本文作者尝试从该乐团的成立背景、演出和管理的模式与现存问题出发,探讨阿卡贝拉在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经验和未来趋向。

关键词:阿卡贝拉; “New Vorld”人声乐团; 传播途径

一、阿卡贝拉乐团简介

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A Cappella),是西方合唱艺术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中世纪教会音乐。现代的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则是在混声无伴奏合唱形式产生多年以后,受西方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刺激后,逐渐形成的新的合唱形式。在西方音乐史发展的河流中,阿卡贝拉经历了重重考验与屡屡沉浮。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环境下,阿卡贝拉这一独具特色的合唱艺术表演形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展演舞台。它通过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与现代审美需求相契合的独特性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爱乐人士的了解、接受和青睐。

二、阿卡贝拉乐团在当代中国社会音乐文化背景中的地位

1、中国社会音乐文化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音乐文化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前的中国社会音乐文化呈现出品类丰富、传播快捷、风格多样的格局。在笔者看来,这一格局可以用“金字塔”的形态来划分音乐类型(参见附录图1)。首先,处于塔尖的是所谓“学院派音乐”,如古典音乐,传统音乐等等,它们是十分宝贵的音乐财富,同时,也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这类音乐在社会上的受众面和传唱度比较小。在“金字塔”的中间部位,是大众基本所能欣赏,但不能轻易模仿和学习的音乐。例如,每年的青歌赛,美声、民族组的收视率依旧很高,但实际上,几乎只有学院派才具有完整表演的技艺。最后,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社会音乐文化中最普及的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这类音乐拥有广泛的市场,并且拥有很高的传唱度。只不过,即便是通俗音乐也有层次和水准上的高低之分。有些曲目在作词、作曲、编曲等方面都十分完善,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意境,但是,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滥俗的网络通俗歌曲。总而言之,以上这些音乐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和审美功能,在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附录图1:阿卡贝拉在当代中国社会音乐“金字塔”中的定位

2、阿卡贝拉乐团的社会地位

按照上述社会音乐“金字塔”的结构,阿卡贝拉应处于其中中层与下层的交集。现代阿卡贝拉表演加入了口技、乐器模仿等元素,主要演绎当代流行歌曲。通常情况下,阿卡贝拉乐团所选择的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下热门流行歌曲;2.有炫技成分的歌曲;3.符合人声编配规则的歌曲。经过这样的筛选,现代阿卡贝拉团队所演绎的歌曲,基本上属于高层次流行音乐作品。但这种经过二度创作的流行音乐,对乐团演绎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它需要阿卡贝拉乐团演唱者拥有良好的声线和视唱练耳水平,主唱能力突出,团员有较强的和声与口技能力,以及整个乐团要有高超的舞台表现力。根据这样的情况,笔者把阿卡贝拉的社会音乐地位放在了“金字塔”的下层和中层之间。不过,即便如此,阿卡贝拉乐团在整个社会文化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普及,还有许多社会大众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种音乐形式的存在,所以,今天的阿卡贝拉乐团仍然存在一定的边缘性。

三、阿卡贝拉乐团在大陆高校的兴起与现状

大学是一个社会新思想的发源地与风向标。大学生受社会束缚较少,思维极其活跃。在阿卡贝拉艺术在中国内地进入商业化时代之前,大学就是阿卡贝拉乐团的绝佳摇篮。2010年,继Vocal Asia举办了“首届现代阿卡贝拉大赛”之后,可以说在中国大陆高校内掀起了一波小小的浪潮。大学生们敢于创新和尝试、踊跃组建自己的团队并不断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进而使这一演唱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阿卡贝拉团队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准专业类型,它们自成立之初,就自觉为乐团的商业运作积极探索,朝着专业化乐团的方向发展;第二类是在大学校园的象牙塔中自发锻炼、进步,目前已略有成绩;第三类是依然在较为复杂的音乐环境中不断摸索,但因发展道路太过曲折而难以进步。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阿卡贝拉各自为阵的格局逐渐被打破。2010年,“首届现代阿卡贝拉比赛”在上海举办,虽然这一届的参赛队伍屈指可数,但是这次比赛的成功举办意义非凡。从那时起,中国各个阿卡贝拉团队开始密切联络、互相学习并共享音乐资源。同年,阿卡贝拉专用实名QQ群、人人网的无伴奏合唱主页、中国现代阿卡贝拉社区网站等相继成立,越来越多优秀的阿卡贝拉乐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Muse.s”乐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Aha”乐团等等。

在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元化音乐舞台上,阿卡贝拉的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稳定、丰富的文化土壤,阿卡贝拉要成为合唱艺术的重要力量,还需要很多长的发展与磨合时间。由于社会大众的音乐素质和眼界还有待提高,各演出团队的硬件设施(如场地与音响设备等)的不足,软件设施(如优秀的合唱指挥与声乐老师)的匮乏,国人对于合唱艺术的狭窄理解等,都是阿卡贝拉艺术在国内发展受到众多局限的瓶颈问题。在这种环境下,高等学府由于拥有众多的青年爱乐群体,他们乐于接纳新生事物,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一块相对肥沃而富有生趣的艺术领地。那么,阿卡贝拉乐团是如何在高校中形成和发展的呢?下面,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New Vorld”人声乐团为例,对这一问题试加探讨。

四、校园阿卡贝拉乐团成长的缩影---以“New Vorld”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New Vorld”人声乐团成立于2012年10月,编制为7人(3女4男),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乐团的7位成员个性迥异、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在团队担当了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角色。乐团擅长各种曲风,涉猎广泛,包括流行、古典、爵士、摇滚、歌剧、音乐剧等各种风格的作品。乐团演唱作品大多由本团成员独立创作、编曲。经过不断的磨合,乐团在声音质量、和声水平及舞台表演效果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

凭借乐团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剧《哈巴涅拉》,团长刘心遥原创,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曲《知不知道》,华中地区阿卡贝拉先行者吴昊老师改编的《孤单芭蕾》,获得了第三届“Vocal Asia”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大赛的第三名。乐团以精湛的和声、独特的曲风和优秀的舞台呈现的得到港台、美国等地阿卡贝拉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与“台湾金曲奖”得主“欧开合唱团”同台演出。

2013年11月28日,“New Vorld”乐团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再次用完美的和声、独特的风格和惊艳的舞美,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当晚的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可谓“站无虚席”,创造了音乐厅建成以来观众上座率最高的历史。

1、乐团兴起和成立的条件

“New Vorld(以下简称NV)”乐团的前身是“Thoosevox”乐团,由六个成员组成,其中五个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一个来自2011级。该团曾于2012年8月赴深圳参加“第二届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由于团队成员兴趣、团队管理等问题,在组成一个月不到之际在深圳即面临解散的危机。在参与该音乐营中的过程中,2009级学生寇琰与2011级学生刘心遥对这种新颖的音乐表演形式进一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也坚定了自己能够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阿卡贝拉团队。于是,他们决定在回到武汉之后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阿卡贝拉乐团。就这样由寇琰担任第一任团长的NV人声乐团就初步建立了。

但NV在组团的身份背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隶属高校的阿卡贝拉乐团的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合唱团作为支撑,阿卡贝拉通常是作为合唱团的附属团队的身份开展活动。例如,同样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校校合唱团旗下成立的“圈圈”人声组合等。由此可见,拥有热爱合唱的大学生的支持,是阿卡贝拉乐团在高校成立的必要条件。而其身份性质有二,一是独立乐团,二是依附学校的合唱团。

在地区上,各支阿卡贝拉团乐团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类乐团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不但团队数量较多,发展程度也相对比较成熟。他们通常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成熟的编曲能力,以及熟练的运用话筒、音箱等硬件设备的能力。相比之下,华中地区的阿卡贝拉乐团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狭窄,受众面较小。所以,在知名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学校与社会的支持。因此,像“NV”、“圈圈”等阿卡贝拉乐团,正带领华中地区的阿卡贝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2、乐团发展过程、困境与解决方式

2012年,在决定成立“NV”乐团之后,团长寇琰与刘心遥就开始思考,如何招募乐团成员。最重要的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人。阿卡贝拉对成员的全面音乐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成员具有良好的视唱练耳能力、歌唱的能力、对音乐的深切热爱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经过华中地区阿卡贝拉先行者吴昊老师的推荐,以及两位团队创建者在朋友圈寻找,他们先后找到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1个成员,其中一人非音乐专业并已经参加工作。就这样,“NV”人声乐团初步成立。相对于有合唱团依附的阿卡贝拉乐团来说,“NV”的成立时间相对较长,过程较复杂,缺少来自外部的支持。可以说,“NV”乐团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一段高校“草根乐团”发展的缩影。

如同合唱团一样,阿卡贝拉乐团同样需要声部配置,在成分上更为复杂。20世纪初,美国本土兴起了一种新的无伴奏合唱形式---“理发店四重唱”(Barbershop Quartet),这是现代阿卡贝拉产生的重要标志。而如今的现代阿卡贝拉,已经有许多种不同的配置与组合,加入了乐器模仿以及口技,并且能达到不同的声音效果。初期的“NV”,通常选择一些知名团队的经典曲目进行入门与练习。比如,“The real group”的“I sing, You sing”,“Words”,“The King’s singers”的“lullaby”等。这些歌曲的声部配置都比较常规,大多是“SATBB”(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形式。这些歌曲也是大多数团队成立初期经常练习和演唱的曲目。NV成员根据自己适合的音域选择声部。同时,由于团队人数远远超过声部人数,所以每个声部都有1--2个人担任。

排练进入正轨后,“NV”团员的分工渐具雏形。由于团长寇琰忙于出国留学,团内进行换届,团长由刘心遥担任。2012级研究生张艺臻,凭借良好的视唱练耳能力、乐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担任了乐团音乐总监一职。在“NV”乐团内部,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团长负责团务并拥有决定权,音乐总监负责音乐的质量与监督。不过,在高校阿卡贝拉团队中,并不是所有团队都采用类似“NV”这样的明确分工和管理模式。有的乐团则没有明确的领导层。“NV”乐团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其特殊的背景,其中一个原因是,乐团成员几乎都是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表达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观点,所以需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层进行领导与统一。另一原因是,由于缺乏外部的支持,更需要管理层负责建立或带动支持力量,处理好演出之外的相关事务,为团员建立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支持。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乐团能够稳固、持续地运作下去。

为了乐团能够长远发展下去,“NV”也在为他们的未来规划着。因为没有背景依靠,一旦有成员毕业离开学校,或者因为私人原因退出,那么对于团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面对这一局面,“NV”成立了“New Vorld”阿卡贝拉爱好者联盟,通过面试选出了一批具有演唱阿卡贝拉潜能的大一新生,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进行排练和演唱。通过这样的训练与观察,第二次筛选出一批“准成员”,并根据人数多少来决定是建立复制团,还是选取几个声部的“B角”以应不时之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成员和乐团再进行双向选择以决定去留。

3、乐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NV”的排练稳步进行着,也在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是让建立者与每个成员都非常欣慰。但是“NV”没有因为渺小的进步而停止在音乐上的追求,而是把目标定在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和赛场。因为缺少外部支持,“NV”在排练场地和排练设备方面十分缺乏,这也是“NV”的特殊性之一。所以,NV抓住了每一个可以上台的机会,去感受不同演出环境中话筒、音响等设备的不同反馈,以及舞台呈现的不同效果。2013年5月,“NV”相继参加了湖北地区的“光谷音乐节”和“第五届湖北省重唱大赛”。在“光谷音乐节”上,“NV”止步于40强,这反映了即使是社会上一些所谓的“音乐人”,对这种国内比较新的音乐形式,也无法完全理解与接受。在第五届湖北省重唱大赛中,“NV”以黑马之姿夺得了冠军。为了阿卡贝拉的发展以及乐团的进步,“NV”把下一个大目标定在了2013年7月底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和“全国阿卡贝拉大赛”。在这其间,许多乐团都与“NV”一样,都在精心准备着在上海的交流与切磋。

(1)近期目标

阿卡贝拉乐团正式上台演出时,要求每个声部只能有一个人担任。这种演出管理模式,不仅对担任声部的成员是一个考验,对领导层的筛选和确定也是一种考验。在许多有合唱团为支撑的阿卡贝拉乐团中,他们通常会建立不止一个团来解决人员筛选的问题。而对于“NV”来说,考验似乎更大,没有依靠,没有退路,自发接受着现实条件和成员的“优胜劣汰”。因为升学和个人志趣等原因,最终“NV”留下了核心成员7名,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阿卡贝拉并且愿意留在乐团继续奋斗。但是,他们又各有所长,有的具有天籁般的高音,有的具有扎实稳固的低音,有的能够乐器模仿,有的具有作曲编曲能力。虽然缺乏外部支持,但是“NV”成员的个人和团队实力,让他们在同类乐团中具有鲜明的优势。

在团队管理方面,许多团队和团员之间都面临着双向选择。团队可以根据团员的表现来决定其去留,而团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时间安排,来确定是否计划长期参与乐团活动。与传统合唱团不同的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团队与团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团队没有团员无法生存,团员离开团队将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声部或职位。所以说,这种双向选择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又确定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

“NV”留下的7个团员,最终确立了团内的声部配置:“SAATBB+VP”(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与人声打击)。乐团是按照7个人最合适的音域来进行声部分配,从而使乐团的演出活动取得最佳的效果。有合唱团作支撑的阿卡贝拉乐团的优势在于,如果其中一个声部因某种原因空缺时,合唱团员可以很快递补进入乐团。而对于“NV”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运作现状,虽然能排练出最稳定和精致的作品,但一旦有团员离开,那对于整个团队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声部的配置以外,团内还有关于团务方面的分工。除了团长和总监以外,乐团成员还分别兼任经纪人、财务、舞美、宣传等工作。其中,团长负责总务,总监负责监督排练以及编曲工作,而经纪人与财务主管演出和收入支出,舞美和宣传主要是主要负责树立乐团及其成员在台上台下的形象。由于缺少官方或校方支持,“NV”在排练以外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成员负责解决,团长和总监负责统筹规划实施。

(2)制定长期目标并投入实践

“NV”乐团在2013年下半年的目标之一就是,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阿卡贝拉大赛”。乐团为了比赛而制定了一系列排练计划。总监张艺臻与吴昊老师负责编曲工作,为“NV”量身定制了风格独特的参赛曲目。团员们也非常刻苦,没有人提供排练场地就顶着酷暑排练,经常时长六七个小时直到深夜。就整个团队而言,虽然没有太多想过在比赛中取得多么优异的名次,但也希望能够以最好的形象去交流学习。同时,也有其他高校的阿卡贝拉乐团参加了这次比赛,同样也付出了许多辛苦与努力。可以说,这不仅是每个乐团个体的一种奋发和进步,而是整个阿卡贝拉群体与力量在中国高校圈的萌发与崛起,是国内校园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4、乐团的阶段性成果

可喜可贺的是,“NV”在“上海阿卡贝拉音乐营”中,以新人的形象一举夺得季军的好成绩,这是湖北地区在这项赛事上的空白。该届赛事的冠亚军也来自中国大陆高校,他们分别是天津音乐学院的“翼”乐团,中央民族大学的“共声”人声组合。非常巧合的事,三个团长都在2012年参加了深圳的音乐营,并且在返校后都成立了自己的新乐团。作为阿卡贝拉界的三匹“黑马”,分别获得了“2013全国阿卡贝拉大赛”的冠、亚、季军。天津音乐学院的“翼”乐团(Swing band)和“NV”的配置比较近似,但得到的官方与社会的支持比较多,演出和实践机会也很丰富,多次登上央视的舞台。而中央民族大学的“共声”已经发展成为“共声清唱社”的社团。北京地区有许多阿卡贝拉乐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等,他们旗下有许多阿卡贝拉团,都作为中国大陆高校阿卡贝拉的先锋力量在贡献着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5、乐团的传播方式

虽然赢得了上述权威赛事的季军,可是回到武汉后,“NV”的知名度和获得的支持力度依然十分薄弱。于是,“NV”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推广乐团以及阿卡贝拉文化,这也是大多数阿卡贝拉乐团正在做的事情。其中,最直观的宣传方式就是演出实践,凡是到现场听过阿卡贝拉演唱的观众,大多会被这种新兴的音乐形式所震撼,从而喜欢上这一表演形式。每个乐团都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校园演出活动。例如晚会性质的演出,或少量的商业性演出(主要是满足乐团的常规支出需求)。此外,也有经过长期策划和筹备的大型晚会或者音乐会, 2013年11月28日,“NV”乐团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了专场音乐会。在音乐会之前,乐团做了许多宣传,包括在校园内拍摄了一套具有青春气息的海报,张贴在学校各处,并且发布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短时间内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转载。音乐会当晚,观众数量远远超过预期,打破了校内音乐厅观众上座率的历史,连走廊过道也被堵得水泄不通。音乐会的形式和水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许多观众表示:“从未听过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后,“NV”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来自民间的,也有来自官方的。笔者认为,这是推广乐团和阿卡贝拉演唱文化的良好开端。此后,“NV”乐团趁热打铁,在微博上不断更新动态,认真地回复着每一个支持者的留言与疑问,并与其他乐团保持着联系与交流。这种多元化、立体化、及时性的传播方式,为乐团今后的持续推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从“NV”的例子看,阿卡贝拉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有着地区的差异性。但在训练、发展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又具有诸多共性。依托于高校的阿卡贝拉乐团,为中国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年轻而新鲜的血液,也为大学校园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这对大学生个体、校园文化和社会新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进而言,都将带来良好的影响。“NV”乐团的成长、发展和未来前景,代表了当代大学校园新兴音乐社团的发展轨迹和命运。据笔者了解,国内高校的阿卡贝拉团队,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1,不断从其依附的合唱团中更替成员,团名不变。(如广东江门五邑大学“HORIZON”人声乐团);2,从所依附的合唱团中不断选拔人才、建立新团,实现更新换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圈圈3.0”,“圈圈4.0”等);3,团员基本固定,有发展成为半职业团并打造乐队品牌的可能(如北京大学“B-ONE”人声乐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NV”)。而就阿卡贝拉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而言,笔者认为,其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于个人来说,加入阿卡贝拉团体对于音乐素养的训练和协作,管理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平台与机会;2,对于校园来说,阿卡贝拉文化为校园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力量,使校园气息与校园文化的建立更加强有力;3,对于社会来说,校园阿卡贝拉的发展会延伸到社会上,带动更多民众的欣赏、鉴赏、评价、表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全社会、全民的美育方式;4,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来说,阿卡贝拉属于社会音乐的一部分,音乐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发展阿卡贝拉音乐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与发展,也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阿卡贝拉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它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音乐文化中的一支新鲜、强壮的力量。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