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2014香港国际无伴奏合唱比赛观后感(二)

原文出处:Edison Hung Music Blog
作者:洪思行
发表日期:2014-11-22


留意咪高峰

对于一些演出经验尚浅的组合,拿咪高峰的机会不多,容易忽略拿咪的姿势。在今年的比赛中,笔者留意到有部分参赛者好像不习惯拿咪高峰,不自觉自己的嘴巴其实与咪高峰相隔了一段距离,即使是唱着歌也收不到音。这亦反映出他们未必留意到从扩音器发出的歌声,只管自己在台上唱歌。

另外,在设计舞台动作时要把咪高峰考虑在内。笔者留意到有组合在做摇头的动作时,只顾摇头,忘记了咪高峰应该一直「跟随」嘴巴移动。

表演能量

表演时,除了唱歌、走位外,表演者其实同时在投射表演能量出来,虽然表演能量并无实体,但观众却能清楚感受到,他们未必听得出和弦唱得准不准,却能说得出表演者high不high。 然而,很多组合都会忽略表演能量这一环,一来是由于他们对表演能量这概念没多大认识,二来是没有人跟他们反映(笔者也是以前得别人提醒才留意到自己的表演能量)。

无伴奏合唱作为团队表演,讲求的是整体平均表演能量,也就是组员们的个人表演能量是否平均,而不是当一些人十分兴奋地唱歌时(投射大量表演能量),其它人则默默地唱(投射少量表演能量)。 能否把所有组员的表演能量调校到同一个水平,也是衡量一个组合的ensembleship的指标。

人多(不)好办事

一般来说,人越多,声部越多,编曲也能丰富起来。 但从练习角度来看,人数越多,所需的时间相应增多,要顾及的事项也越多,包括以上所说个人表演能量的调校。所以大家要从人数与练习成本之间取舍——有时候人多势众不一定好办事。

短小精练

「把歌曲编得比原曲短」,这是美国无伴奏合唱教父Deke Sharon提倡的。他在A cappella arranging 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Listening to and watching a cappella is a heightened experience. It is often more exciting, but also more exhausting. In a sense, everyone's a lead singer, and the audience has many more personalities and faces to watch than in a band, but not so many so that it's like watching a chorus. As a result of this more personal, more intimate performing experience, audience members concentrate and pay attention to a cappella more than to most instrumental musical forms, which is why less is often more.」

笔者认为,歌曲越长,出错的机会越多,如其把自己套进危险的情况,何不见好就收?除非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确信自己即使唱一首长曲(如medley),也​​能一直维持高水准,否则观众只会记得你们令他们耳朵受罪,倒头来变成自己砸自己招牌。

不要Pentatonix

笔者明白Pentatonix的编曲十分型格,也看似不难唱,因此很多组合都会唱他们的歌曲。但笔者建议尽量不要唱Pentatonix的歌(利益申报:笔者曾因不够圣诞歌而唱过他们的一首歌),因为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些歌,当听到别人翻唱时,心中自然会用Pentatonix的版本作reference,跟台上的人比较:台上的bass有没有Avi的低沉?他们的VP比Kelvin更炫吗?要与Pentatonix比较,难免会显得相形见绌。

再者,大家都已经知道Pentatonix的编曲,除非表演者自行加入变化,否则难以给观众惊喜。

选择合适风格的歌

相信现场观众都会同意,Base的曲目很适合他们——轻轻松松的,带点小清新的感觉。 同时,也不难发现部分组合的唱腔、台风,跟他们的选曲不配合。笔者明白各人有自己渴望唱的歌,但也需了解「想唱的歌」不等于「能驾驭的歌」,选唱不合自己风格的歌,可能会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而不自知。各组合应思考自己的音乐风格,切忌盲目跟从其它组合。

当然,大家可以透过训练,来改变自己的风格,并利用表演去进行转型,从实践中学习,但若是参加比赛的话,还是退后少许,唱一些适合自己的歌曲较好(Sirens初期走的是活力青春路线,唱的是自由、Stupid Cupid,他们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闭关修炼,才变成型格偶像路线)。

隐恶扬善

隐恶扬善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在无伴奏合唱表演中也是。 记得有一队参赛组合,其中一名男组员的唱功很好,但他只在第二首歌中唱了一段主音,然后便没有表演的机会,十分可惜;而在同一首歌中,一位女组员忽然唱了一小段主唱,但效果不太讨好,笔者不禁想:可否让那位男生唱多些?是否一定要让那位女生唱那一句?

另一个例子,有一队组合的VP懂得制造机械声,于是他们在两首歌之间,借机械声模仿机械人。虽然此举不能保证评判会对他们的表现加分,但肯定能令观众留下印象。这就是「扬善」的例子。

以上的只是一些分享,并非什么比赛锦囊,笔者希望这些意见能协助各组合提升水准,让更多人享受无伴奏合唱的乐趣。

后记:有上届和今届参加过比赛的老师跟笔者表示,大会做mic checking的时间与晚上的环节相距很远,令他们不知如何安顿学生,又怕学生求胜心切,会在这段时间过度练习。也许青协有需要审视整个比赛流程,看看能否作出改善。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