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最纯美的男声,回荡在上海夜空

原文出处:上海交响乐团
作者:顾超
发表日期:2015-01-29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启用后,引入了大量非交响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器乐独奏会,亦或是上周末听到的这场“拉纤人”合唱音乐会。不过这些看似独立的演出都有着巧妙的结合方式。包括《布兰诗歌》、《以利亚》、《伊莱克特莱》、巴洛克音乐节在内的多台节目早就融入了合唱,所以如今可以专注聆听人声之美,是早有铺垫的。

“拉纤人”名声在外,是华人世界中的骄傲。从1997年落户车库进行排练,一群爱好音乐的男孩们在银行、学校、公司上班之余,凭着满腔的热情去钻研乐谱,模仿录音,演唱的外语作品广受欧洲本土人士赞许,甚至在法、德等国频频摘取语言演绎类的奖项,走到今天,除了天赋之外,我能想到的词语只有“信仰”。西方人唱经文歌或是因为对宗教的虔诚,而“拉纤人”凭的是对音乐之美的全情和忠诚。

再次访问上海,“拉纤人”带来了他们最擅长的歌曲,旋律绵长悠扬,在他们的演绎之下显得轻盈、柔曼。就像他们的执行长林俊龙所说的,他们的训练方式和声音理念和内地的许多合唱团很不同:气息的支持到位、声音位置很高、靠前,加上清楚的吐字,听起来特别纯净通透。从总体风格看,他们的演唱毫不夸张,起伏动态也并不多,但作品结构通过微妙的响度处理和音色变化体现得十分清楚。

合唱艺术具有大众性,易于普及,然而另一个侧面来说,目前活跃的众多民间合唱团很难保证艺术的高水准,或许指挥可以提供较好的风格处理方案,但如果缺乏声乐技巧训练,势必会降低排练和演出效率,有再好的理念也难以实行。“拉纤人”在这方面下了苦工,特别是在门德尔松的《晚祷》当中,几位团员的独唱功底十分惊艳,不染纤尘的男声久久回荡在上交音乐厅的空气中,让人不忍心去拍手打断余韵。

客观来说,相比某些北欧或东欧合唱团,我们的中低音声部由于生理条件在音色音量、共鸣等方面做不到那么强,但“拉纤人”的整体融合能力极强。最后的一组民谣民歌,《等你到天明》是毋庸置疑的主题歌,数年前听过“拉纤人”的演唱就难以忘怀,低音声部先出,而后男高音以弱声融入,水乳交融,控制得实在精密。

这组民歌中还包括大陆的作品,例如瞿希贤先生编曲的《牧歌》,原先是四部混声合唱,这里全由男声取代,声音层次清楚,风格处理有“拉纤人”的特色,例如哼鸣改用“呜”唱,由原先混声对张力的极致追求改为细腻的铺展,和《凤阳花鼓》一样,也内化成了“拉纤人”自己的东西。当晚最让我喜欢的作品还是《一只鸟仔》,所有人散落在舞台上,领唱奔走于其中,演绎的本是落魄的灵魂游荡在市井中,无论是舞台效果还是演唱都让人难忘。

在台湾,“拉纤人”组织起了少儿合唱团、中老年合唱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歌唱需求。一代人为合唱的延续做着几代的工作,我感到了这支团队的脚步在不断朝前迈,这次音乐会上亮相的“上海拉纤人”还很年轻,但已经有了一定水准,或许未来还能看到更多的“拉纤人”出现在各地。期待下次他们再回来,带给我们更多美的享受。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