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评蜂巢年奖后记

撰稿:冯国东 ( 香港Gay Singers创团团员、港澳当代无伴奏合唱协会主席 )

近几年笔者都有幸为CARA录音年奖当评判。能一次过欣赏世界各地不同优秀组合一年来的成果,固然是赏心乐事,然而边听却边觉不好意思:所有获提名的录音都由水平远比笔者高的阿卡人制作,笔者又何德何能去评他们呢?只能不断游说自己,选美会的评判都不是美女啦,奥运跳水比赛评判都不一定拿过金牌啦…...唯有这样,才能推动自己厚着颜、听下去。

为求公正, 评审工作需于短时间内完成,有时难免听到发昏。然而有失时亦有得:这是个年度密集式进修的好机会啊!

最近,阿卡中国也举办类似活动(不算翻版,其细节是很不同的),也邀请笔者评审。提到“中国式a cappella”, 不少“行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音量过大、音色与节奏跟演绎歌曲格格不入的人声敲击手、加上狂吼式主音歌手,与余下几名充满能量,却完全听不到、“唔知做紧乜”(不知在干什么)的成员,构成之“无和音合唱”。( 附注1 )

可是参与是次录音比赛的组合,不论是提交专业录音的,还是现场演出录像的,水平都很高,都是羽翼已成、日趋成​​熟的vocal band了。虽然大部分都是业余或学生团,但模仿其他团编曲及唱腔者不多,反而教人眼前一亮的心思与创意,俯拾即是:有借古典诗词发挥的,也有时代感十足的粤语原创歌曲。难能可贵的,是不少都有胆量“玩”和声,不会担心因唱不好而把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不便明言),效果不俗,有心有力!

评语方面,笔者写得最多给学院团的, 是“订立团章,定时招收新人,建立常设团。”多少组合,花了多少精力打下江山,只因一两名团员毕业,却来不及招新团员,或新团员追不上进度,每况愈下,最终惨淡散团,多少丰功伟迹,终成回忆,日后相见,只得彼此尴尬自我安慰道“曾经拥有”,教人不胜唏嘘!

至于非学院团,由于各团的情况很不同,因此没有那则评语写得特别多。无论如何,谨寄语它们努力预备“第三(或第四)首歌” - 即参赛歌曲以外的第一首,否则又怎能参与不同的演出、吸收更多演出经验呢?歌曲风格也得“适度多元”,虽用不着流行爵士古典hi-hop八国语言全部精通,但曲目单上总不能只有要生要死的失恋歌吧!( 附注2 )


附注1:几年前笔者在国内担任某a cappella比赛评判,其中一参赛组合唱了一首“The Real Group”的歌曲,表现不错,坐在笔者身旁的一位外籍评判,既兴奋又感慨的对笔者低声道: “听了这么多团,终于听到和声了!” 笔者很有同感,最后这团得了冠军。

附注2:既然谈到大陆音乐发展,顺道分享相关文章一篇,论大型音乐节如何害死小艺团,这边推广那边谋杀: HERE 

附注3:本文照片为蜂巢奖得奖组合之一“问乐团”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