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一铺清唱《香夭》

原文出处:艺频 ( 转载自七月号(vol 61)《△志》)
作者:伍卓贤 / Ng Cheuk Yin
发表日期:2016.07.26

执笔当天正是一铺清唱新作品《香夭》首演之日。这个星期我们一团人每天都窝在高山剧场作最后冲刺,务求把作品排演及修饰到最好才献给观众。要做好一套一个多小时的音乐剧场作品,由构思、创作、处理行政事务、宣传、排练到演出,参与的艺术家及艺术行政人员所付出的精神心血时间是无价的。而作为创作者,每当要创作一部涉及那么多人参与的作品时,虽兴奋但始终压力也很大。首演过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回归作品本身,《香夭》是我为一铺清唱所创作的香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落笔之前,Yuri(1)建议过不如写一部和粤剧有关的作品,而我和Patrick又曾经讨论想去用这部作品探索合唱上的更多可能性。我一直在想,究竟有什么曲式最能表达合唱力量呢?碰巧在台湾总统大选那几天我到了台北去为作品大纲起稿,在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下午,在一间安静的咖啡室里就定了写一部香港安魂曲。所以这部作品的结构也是以音乐为依归,剧情就是音乐上的起承转合,编制是超小型合唱团加Contemporary A cappella小组,共十二位歌唱家演绎所有声音。至于《香夭》这个名字,除了勉强符合了Yuri的期望,其实是因为受谭盾在香港回归那年写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的启发。在那一首作品中引用帝女花惨情殉国的《香夭》,还要「食字」,无论动机如何,的确有趣(2)。

由于《香夭》这部作品没有故事剧情,也没有很多对白和歌词,所以如果有些朋友抱着欣赏话剧或音乐剧的心态来就可能会觉得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其实作品本身是以音乐结构为主导,内容上没有很规限观众的想像空间,所以我是想引导观众去以自己的方法和角度来思考,反而我作为创作者最初的动机就变得相对没那么须要被强调了。有时我们去欣赏一首音乐或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都会希望多了解创作人想表达什么。但当我们对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去寻找作品能启发自己的地方更为重要。

(1)一铺清唱共有三位艺术总监:伍宇烈Yuri、赵伯承Patrick及伍卓贤。
(2)有兴趣关于《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用到《香夭》的讨论的朋友,可阅读余少华的《乐在颠错中》。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