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香夭》演后谈(二)

原文出处:艺频 ( 转载自九月号(vol 63)《△志》)
作者:伍卓贤 / Ng Cheuk Yin
发表日期:2016.09.19

上期跟大家分享了我与合唱指挥兼乐评人朱振威讨论《香夭》的主题、音效运用以及其音乐风格。今期继续分享我们对作品的结构与及歌词的讨论。

伍:伍卓贤
朱:朱振威

朱:《香夭》这部作品里面蕴含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以「香港」本身为题材的作品带着强烈混杂性(hybridity)对我来说是理所当然,因为香港就是一个混杂的社会,海纳百川却又提炼出独特个性。

伍:的确,这部作品中,如何运用不同风格的创作技巧而又达到强烈统一性正是精髓所在。因为我想像的是一部完整的安魂曲,而不是由一首首独立的歌曲组成的音乐剧场。完整性是极为重要的。

朱:真的,整部作品背后的逻辑很明显是音乐式而不是戏剧式!除了很抽象的主旨「香港死了,大家都在悼念怀勉」,严格来说是没有具体情节,甚至抽掉〈嗰斗零呢〉与〈针唔拮到肉〉的独白也不影响作品完整性。对我而言,《香夭》的布局根本是音乐上的典型arch form--〈再见〉是引子,然后由混沌的〈花落〉正式开始,情绪一直累积到〈呐喊〉爆发,抒情的〈万里花开〉作为间奏成为全曲的中心点,随后〈审判〉立即带来另一次爆发,​​情绪却慢慢退下来,到最后摇篮曲似的〈安魂曲〉来个虚假的结局,你跟Yuri及Patrick出来全体「三鞠躬」,才全体哼着〈花开〉也就是无词版的〈万里花开〉,列队离场。而戏剧元素如两段独白以及最后的「鞠躬与离场」只是作为表现形式加诸音乐之上。

伍:对,从一开始我已是从音乐的曲式去构思,完全不是戏剧的思维。

朱:歌词应是《香夭》的焦点吧?三首周耀辉作品都是先曲后词,你在旋律创作上可算是绝对自由,成品也是一如你其他流行作品悦耳动听。但令我更好奇的是其他乐章。之前提到不少段落都带有强烈的微模风格,而有此风格的乐章正是用了粤语字词作歌词的乐章:〈再见〉的「再见」、〈慢慢〉的「慢慢再慢慢」、〈呐喊〉的「一步一步」,出来的旋律都是短小而细碎,似乎是粤语的缘故不得不靠反覆作为发展手段?

伍:除了三首周耀辉的词以外,其他零碎歌词都是我创作的,也就是说词和音乐同步创作,才出现了你说的效果。例如〈再见〉,几乎没有第二个词语可以选,所以说难度极高,因为这样情况下所能应用的旋律概念会跟平时有所不同。这也引发我在〈安息〉尝试创造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歌词,只凭音韵造一些词出来,好像是天使用他的语言安慰逝者般。同时也是因为粤语发音在西方合唱模式中受限制,当我想用​​到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又不想用外语的时候,只能想其他办法来达成这种效果,结果就想到自创语言。

朱:你提到〈安息〉,我听的时候真的给那完全陌生的语言吓了一跳。整体来说,我感到音乐的布局是从紧张到最后得到解决,一来这本是传统西方音乐美学观(「张力-解决」),二来也是服膺西方安魂曲(来自教会安魂弥撒)「愿死者安息」的本意;但你的标题,却是以〈花落〉为始而〈花开〉作结,音乐上的氛围是从浑沌到澄明,这是否反映你对香港还有希望?

伍:这个嘛......就让观众看完作品各自领会吧!

(二之二,全文完)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