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特别报导

2013 BOSTON SING 游记

原文出处:北极海豹堡 - 高竹岚的家
作者:海豹 ( 现任A剧团音乐总监、不理性人声乐团驻团编曲及大湖爱乐妇女合唱团特约编曲等。代表作品包括中文阿卡音乐剧『阿兹大地』及混声合唱『忘了我是谁』等。)
发表日期:2013-04-07


在一切开始前,一定要先恭喜欧开Voco Novo拿下本届的CARA专辑奖项,尤其是欧开拿下最佳爵士专辑,这在历史上肯定是要被记上一笔的。

个人今年受国科会千里马计画补助,赴哈佛大学交换一年,适逢Boston Sing,自然是要来朝圣一下。为了避免读者被过多的资讯淹没,以下我不会依照时间顺序来写,而会依照对读者的泛用性,从适用于所有阿卡爱好者的活动介绍与团队演出开始,慢慢写到适用于有在唱阿卡者的大师班心得,最后到一些非常圈内的核心价值思考。

Boston Sing活动简介   

Boston Sing A Cappella Festival ( 简称BOSS ) ,顾名思义是在Boston地区举办的阿卡音乐节,由CASA于去年发起,第一届在MIT举办,今年则改在Northeastern;依照Boston地区学校众多的情况看来,肯定会把各所大学通通轮过一遍。

会期间,全美甚至全球各地都会有团队飞来,路上碰到的最起码都是某美国优秀大专团队成员,随便撞都会撞到世界级名团编曲或音乐总监。当你上Workshop时,身后坐着Deck Sharon,前方坐着Delilah,然后台上是Postyr Project。能和这些顶尖好手交流是这活动最富价值的一环。

今年会期是四月五号到七号,周五到周日三天。活动从周五晚上的大专杯决赛和CARA颁奖典礼,周六一整天的Workshop,周六晚间的演出,深夜派对,乃至于周日早上继续Workshop,可谓相当疯狂,只要区区$87美金更是物超所值。很可惜因为个人周五晚间有合唱团团练,所以只能参与周六日活动,因此以下将会记录这两天的活动内容。

大小演出会期中有两场在音乐厅的演出:周五晚间的大专杯决赛+ CARA颁奖典礼+ House Jack,以及周六晚间的大专杯冠军+ Five O'Clock Shadow + Postyr Project

但如果你以为只有这样就大错特错啦!当所有路人都是箇中好手,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区区两场音乐会?

因此主办单位很贴心的把周六每节Workshop后的30分钟下课时间都规划成"ACABomb"。在这段期间,校园三个礼堂都会有人直接清唱演出,甚至现场几个人凑一凑临时组一团都是完全做得到的事情,大家就知道成员的能力有多强。 By the way,美国团队清唱的演出机会比大家想像中的多,我当年在UC Berkeley每周都是清唱演出,包含Bass和VP都是。

话说回来,有没有眼尖的读者注意到那张照片里有个熟悉的身影?

没错,最左边的那个女生VP就是 Inside A Cappella 的女主持人Rachel Chalhoub

演出的顶点自然是周六晚间的演出。开场是大专杯冠军,Mix from University of Colorado。美国大专团的实力相信大家都清楚,平均每周三次练唱+ 每周一场演出是基本盘,成员大多从高中就有在唱阿卡,如此组合之下的实力在台湾基本上都算职业级。开场完后,上半场是Boston地区的美国元祖级团队,Five O'Clock Shadow。是的,我没有花太多篇幅讲上半场,因为下半场是Postyr Project啊! ! ! ! (请见文章末影片)

之前听过很多名团,通常我会以"很棒""很强""很震撼"来形容,但从来没有一个团能让我"看见阿卡的未来"。 Postyr Project,丹麦五人团队,四个VocalLine老班底,唱功和舞台能量自然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是和科技的结合,把声音工程真实的搬到舞台上,将人声音乐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然,我们已经听过很多Loop,很多效果器,很多酷炫帅的东西。但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仅止于酷炫帅。

但是他们将这些效果成为货真价实的艺术,而且是货真价实的"表演艺术"。它就在台上,你看着它发生。

该团在隔天的Workshop阐述了他们的理念。 " 为什么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依赖音控?为什么这些效果不是由台上的演出者来掌控?它们不应该是掌握在台上的表演者手上,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当天下半场从第三首开始,观众就已经坐不住了,每一首结束都是全场起立鼓掌。别忘了,台下坐着的可是一群House Jack等级的怪物,你就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时刻。

我不觉得我的文字可以形容那样的盛况,也不觉得Youtube有办法呈现现场的感动。 Postyr Project十月来台,一定要去! ! ! ! ! !

Workshopsssssss

我打了很多个s是因为真的很多;周六日共七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是同步至少五个教室开五堂不同的课程供君选择,而且因为与会者的实力坚强,这里没有任何基础课程。以下是我这次去的课程列表:
. Understanding Arrangement ( Sharon from House Jack, Fris from Postyr Project, et al.)
. Movement in Performance ( Juliano from Delilah ) Original Song Writing ( Willacy from House Jack, Chalhoub from Executive Board )
. Instrumental and Body Percussion ( Sharon and Pointer from House Jack )
. Essential Listening ( Benjamin Stevens )
. Bass Singing ( Vinson from Delilah )
. Technology in Performance ( Postyr Project )

由于笔记众多,在这里全数列出我想也没有太多帮助,因此我这边仅列出一些我觉得对大多数读者会有重大帮助的点,对于圈内人可能会略嫌简单,在此先道歉了。

关于练唱

1. 不要去按钢琴。对,走音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去按钢琴,因为钢琴的音准( 平均律) 和人类的音准( 纯律) 是不一样的。正确的做法是从Bass开始叠,慢慢叠出那个和声。
2. 练习时让你的主唱面对你的其他成员唱。非主唱的人应该要能做为"主唱的复制",把相同的能量投射给观众,而不是只是"伴奏" 而已。
3. 让成员单独唱给其他人听。请很诚实的对他说有没有将能量和情绪传递出来。
4. 利用人身打击统一律动。让所有成员在一个身体律动上练习,即使只是踏并步也好。律动不是只是Bass和打击的责任。要
5. 更勇敢的运用大小声。绝大多数的团都平均太大声,而且音量的全距过小。
6. 坐下来讨论曲子:为什么要唱这首曲​​子?曲子应该对每个团员都有意义,而不只是主唱而已。最糟糕的状况就是单纯的因为音乐总监说要唱就唱,其他人只是负责" 出声"。
7. 为曲子列出关键字,然后集中火力去呈现那些关键字即可。  

关于Bass  

这是Delilah的女Bass把声音唱的"听起来很低" 的方法:请先唱个开口Ah,把后空腔撑大,然后在后口腔不缩小的状况下把嘴唇闭上。接下来把气拼命往鼻腔送;不是只是位置挂高,而是真的拼命送,送到你感觉到嗡嗡叫。  

演出时大体保持闭口状态,dm dm dm用类似人声打击大鼓的方式去发。  

关于律动

1. 在练肢体之前更应该练的是脸部表情。一个好的练法是强迫大家完全不能动,只能用脸部和眼神。
2. 大原则是音乐让你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而不是去设计一套动作让你动。一个好方法是就让团员各自去发挥,再去撷取大家觉得比较好的动作。
3. 可以搭配之前提到的关键字;如果只是去呈现关键字,你要如何呈现?
4. 编曲和动作编排应该是双向的。
5. 最后永远记住,没有人规定你在舞台上应该怎么动。别怕!  

关于编曲  

1. We don't SURPRISE our audience enough。课堂上有进行一个小实验:放一首大家没听过的曲子,然后每四小节停下来。 " 你猜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95%的时候大家都能猜对!
2. Too Beautiful! !我们都太习惯美丽的和声,以致于经常失去起承转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一片专辑重头听到尾,因为某种意义上每一首都很像。
3. Be Original。编曲应该是看见原曲中的某种意涵,并加以再诠释。我们常常都太习惯于"原曲的复制,加上酷炫的桥段",而不是"进一步的艺术创作"。绝佳范例:Vocal Line Viva La Vida (请见文章末影片)
4. 一个好的方法是去听所有该首曲子的现成编曲,然后去看看这首歌有哪一段故事还没有被说过。 ( 当然这在台湾不太适用,因为我们的曲子几乎都还没有什么现成编曲> < )  

关于现代阿卡贝拉  

在会期中有许多人讨论现代阿卡的困境。 Willacy from House Jack的说法我很喜欢:" We are too derivati​​ve",意思是我们经常只是把名曲拿来改编,观众喜欢你的演出,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喜欢那首曲子,而并不是基于你的阿卡音乐。

后记:关于台湾阿卡圈   

对应的问题在台湾可能更为严重。不可讳言,有很多人喜欢阿卡只是单纯的觉得"阿卡很酷",而不真的是基于音乐的好坏。 "阿卡"成为一个泛流行名词,任何事情只要加上阿卡两个字就很酷。

我2006年到UC Berkeley交换的时候,台湾的团队还不多,台湾大众对阿卡都还不太认识。那时候的我听到美国的大学团感到非常震撼,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之前不太认识阿卡,虽然在台湾多少听过一些,但是真正走入美国阿卡"社群",意识到外国团队的水平和规模,那种冲击是如此巨大。

事隔七年再出来,再听现在的美国大专团,冲击少了。这其中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台湾合唱音乐中心,这么多年来的努力耕耘,团队变多了,演出变多了,观众变多了。以前会觉得登台演出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这些事情不再那么遥远。

但少了冲击,多的却是省思:为什么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感觉没有明显的减少?七年前我觉得有美国大专团水平的团队,和七年后有美国大专团水平的团队,怎么感觉数量差不多?

是的,我们的团队变多了,演出机会变多了,知道我们的人变多了,也好不容易诞生了几个实力坚强的团队。但平均而言,我们的音乐素养真的有变好吗?

用个量化的方式来描述:如果我们把团队实力除以团队数,这个数字有提升吗?我们是在平均值上有提升,还是只是团队数变多,变异数变大了?

在台湾音乐教育的环境下,一直以来我都相信,阿卡音乐就像合唱音乐,是把艺术带入人群的利器。它不仅只是酷炫而已;它应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涵养。

这些年来,我们让台湾大众认识了"阿卡"这个名词,它成为一种前卫与酷炫的代表。

而有一天,我们要超越这一层。

请让我们一起努力。

谨致 台湾音乐的未来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