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最純美的男聲,迴盪在上海夜空

原文出處:上海交響樂團
作者:顧超
發表日期:2015-01-29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正式啟用後,引入了大量非交響的音樂表現形式,例如器樂獨奏會,亦或是上週末聽到的這場“拉縴人”合唱音樂會。不過這些看似獨立的演出都有著巧妙的結合方式。包括《布蘭詩歌》、《以利亞》、《伊萊克特萊》、巴洛克音樂節在內的多台節目早就融入了合唱,所以如今可以專注聆聽人聲之美,是早有鋪墊的。

“拉縴人”名聲在外,是華人世界中的驕傲。從1997年落戶車庫進行排練,一群愛好音樂的男孩們在銀行、學校、公司上班之餘,憑著滿腔的熱情去鑽研樂譜,模仿錄音,演唱的外語作品廣受歐洲本土人士讚許,甚至在法、德等國頻頻摘取語言演繹類的獎項,走到今天,除了天賦之外,我能想到的詞語只有“信仰”。西方人唱經文歌或是因為對宗教的虔誠,而“拉縴人”憑的是對音樂之美的全情和忠誠。

再次訪問上海,“拉縴人”帶來了他們最擅長的歌曲,旋律綿長悠揚,在他們的演繹之下顯得輕盈、柔曼。就像他們的執行長林俊龍所說的,他們的訓練方式和聲音理念和內地的許多合唱團很不同:氣息的支持到位、聲音位置很高、靠前,加上清楚的吐字,聽起來特別純淨通透。從總體風格看,他們的演唱毫不誇張,起伏動態也並不多,但作品結構通過微妙的響度處理和音色變化體現得十分清楚。

合唱藝術具有大眾性,易於普及,然而另一個側面來說,目前活躍的眾多民間合唱團很難保證藝術的高水準,或許指揮可以提供較好的風格處理方案,但如果缺乏聲樂技巧訓練,勢必會降低排練和演出效率,有再好的理念也難以實行。 “拉縴人”在這方面下了苦工,特別是在門德爾鬆的《晚禱》當中,幾位團員的獨唱功底十分驚艷,不染纖塵的男聲久久迴盪在上交音樂廳的空氣中,讓人不忍心去拍手打斷餘韻。

客觀來說,相比某些北歐或東歐合唱團,我們的中低音聲部由於生理條件在音色音量、共鳴等方面做不到那麼強,但“拉縴人”的整體融合能力極強。最後的一組民謠民歌,《等你到天明》是毋庸置疑的主題歌,數年前聽過“拉縴人”的演唱就難以忘懷,低音聲部先出,而後男高音以弱聲融入,水乳交融,控制得實在精密。

這組民歌中還包括大陸的作品,例如瞿希賢先生編曲的《牧歌》,原先是四部混聲合唱,這裡全由男聲取代,聲音層次清楚,風格處理有“拉縴人”的特色,例如哼鳴改用“嗚”唱,由原先混聲對張力的極致追求改為細膩的鋪展,和《鳳陽花鼓》一樣,也內化成了“拉縴人”自己的東西。當晚最讓我喜歡的作品還是《一隻鳥仔》,所有人散落在舞台上,領唱奔走於其中,演繹的本是落魄的靈魂遊蕩在市井中,無論是舞台效果還是演唱都讓人難忘。

在台灣,“拉縴人”組織起了少兒合唱團、中老年合唱團,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歌唱需求。一代人為合唱的延續做著幾代的工作,我感到了這支團隊的腳步在不斷朝前邁,這次音樂會上亮相的“上海拉縴人”還很年輕,但已經有了一定水準,或許未來還能看到更多的“拉縴人”出現在各地。期待下次他們再回來,帶給我們更多美的享受。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