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特別報導

我的阿卡貝拉啟蒙與實踐

特約撰稿:Kessay Chan 陳君明

跟很多香港中學生一樣,參加了中學安排的「一生一體藝」課外活動,機緣巧合下我就踏入了阿卡貝拉之門。

事情其實沒有這麽簡單,剛參加學校大無伴奏合唱隊時,被逼參與的活動當然是興趣不大,一直到學校報名參與了一個大師班,臨時選了我在內的五人參加,臨時請我編曲,又臨時排練了動作陣式,初生之犢不畏虎,就去了參加。當晚音響環境不理想,結果大師隊就索性在禮堂裏清唱,一首首隊伍名曲"Lonely boy", "I feel good"...至今還刻骨銘心,沒錯就是來自美國The Exchange。經過當晚,發現這種音樂的感染力,可以在編曲上發揮創意,五人又頗有興趣,就組成了這隊三男二女的Infiniter到現在。

跟隨學校音樂老師兼我們阿卡貝拉老師的帶領,從我們的中學表演,到別人的學校表演; 從新光戲院(專門表演粵劇),到紅墈體育館(大歌星都在這開演唱會),十分感恩我們都一一踏上,最後更有幸來到台灣參賽,見識到很多很多國際專業隊伍。

與此同時,被揀選參與香港青年協會的首屆「合唱領袖訓練計劃」,社區演出和服務以及事前的排練都令我增加更多舞台經驗,也從與Hong Kong Melody Makers同台演出機會認識擔當表演者的責任與趣味。又與此同時,留意到音響對於阿卡貝拉的重要性,而學校的音響人員對阿卡貝拉認識不大,就報名參加了青協的製作班加以學習。

後來伙伴們都要專注學業了,但我的「歌癮子」卻有增無減,於是在網上自學了一點點,找來loopstation(譯名應該是迴路器)一人唱阿卡貝拉,也跑到TEDx HK ED的台上分享。再後來自己也要專注學業了不能唱歌,只好轉戰文字,在網上寫了一整年關於阿卡貝拉的專欄。在一眾前輩眼睛下寫文字一點也不自在,幸有他們的鼓勵和提點。

後來再後來……就是現在了!

現在,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成了兩女四男的新隊伍---VSing,最近終於釋出了第一條視頻"Superman",分享練習成果。希望國外的愛好者認識香港的阿卡貝拉外,更想讓香港的朋友肯定自己的能力,知道我們也可以!

在此,我更想分享的是香港同學們學習阿卡貝拉的情況。

說實話,這些精彩的經歷對一個香港中學生來說是絕無僅有的。首先是要過父母一關:社會的風氣使不少家長只容許子女參加有助學業和前途的事,體育、藝術等被貶為次等,換來是由早到晚的課後補習,阿卡貝拉這些「冷門玩意」更是萬萬不能。繁重的課業,年輕人還哪來精力和時間接觸呢?

再說,據我所知不少學校都開辦阿卡貝拉課程,但長度有時可能只得八節甚至四節課,但就要倉卒學到一定數量的歌曲要演出,外聘導師不得不追趕進度,還來不及重溫上一課的內容就要外新樂段了。這些重量不重質的教學模式不是不可行,卻是置同學的學習經歷不理。學校的興趣班很可能就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阿卡貝拉,對他們會不會繼續鑽研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得來壞印象就「係咁先」---難以補救。相反,如果同學感覺良好,卻會不斷自我增值,甚至將來立志投身於此。

不只是一小撮人的玩意,而是主流,大眾的音樂。讓大家都知道它的好玩之處以及難度,在樂壇上佔一席位。讓大眾都有相當程度的鑑賞能力,推動隊伍的作品質素持續上升,可能是解決現在香港阿卡貝拉水平「瓶頸位」的最根本方法。

此專欄將會向大家分享香港阿卡貝拉的情況,寫一些評論,也分享我的阿卡選擇。亦容我宣傳一下,Facebook和instagram上搜索"vsingofficial",而youtube上搜索"vsing吾聲吾聲"就能找到我們的最新動態。

Kessay@VSing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