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美國 VoiceJam 活動後感想

撰稿:馮國東

筆者不是「音樂節人」(所謂「festival person」),對大大小小音樂節的興趣祇屬一般,常(偏頗地)覺得音樂節基本上祇是把應分散在一段較長時間裡做的事,集中在一短時間裡進行罷了。當然,無可否認,音樂節在推廣新興表演形式(如 a cappella),確有「響頭炮」之用,但如無適當後續工作,熱鬧過後,還不是空忙碌一場。(註1)

筆者不單不喜歡辦音樂節,就是以參與者身份出席,也不太熱衷。好的音樂,一天聽它十二小時,還不那麽辛苦,最怕是無可避免的交際應酬。筆者與 Vocal Asia 的陳午明兄在這方面是類似的人:本來好端端的,應酬一番後,力氣都沒了,不像那些擅於交際的人士,在半生不死之際,見見人談談話聊聊天,可立時起死回生!

不過怕歸怕,人在江湖,音樂節,還是要去的。今年四月,筆者獲邀到美國阿肯色州參與年度盛事「VoiceJam」。除了陪同香港組合「半肥瘦」(註2)到訪當地學校、醫院及 livehouse 外,亦應邀教學,並為比賽擔任評判。

四月五日黃昏,各參賽組合陸逐到達 Walton Arts Center。每支雄紏紏走進大堂的隊伍,均盛裝打扮,散發出強烈的自信,營造出「好戲即將上演」的氣氛。聯誼一番後,大家一同觀看「Vocal Asia Festival 2018」(「VoiceJam」的姊妹音樂節)的回顧片段,欣賞畢,大家同為 a cappella 歡呼喝采。此時此刻,筆者祇感眾人千里迢迢到來,除了音樂與友誼外,再沒甚麼了。惡鬥激戰,留給香港某音樂比賽吧!

翌日晚上,比賽正式開始。各參賽隊伍水平之高,令人刮目相看,排舞亦精彩至極,鮮有為跳而跳、對音樂表達沒有幫助的多餘動作。然而大部分團隊人數眾多,所有歌手亦用咪演出,故音量很大,主音不時遭蓋過(其他四位美國評判在商議結果時卻無提及此點,足證 a cappella 的審美觀點甚為多元)。

比賽落幕,誰勝誰負,並不重要,不提也罷,都是場以比賽形式進行的聯合演出而已。(註3)歌唱好了,該學的學到了,大夥兒帶著興奮的心情,參與大會舉辦的派對去。

筆者盼望主辦單位能再接再厲,秉持不逞威風、不炫鈔票、不為辦而辦的踏實態度,持之以恆,為 a cappella 界做實事,則眾阿卡人有福矣!(註4)


註1:筆者曾在香港辦過無伴奏合唱節,至二零一四年,因 a cappella 已被「過度推廣」,免費活動過多,也就停辦。二零一六、一七年移師澳門,因效果不彰,也叫停了。勉強無幸福,人力物力也應珍惜,不需為辦而辦。

註2:「半肥瘦」的成員均為香港大學「Mosaic」的前成員,每人因此均有兩至三年 a cappella 經驗,畢業後仍努力不懈,欲更上層樓,結果勝出「Vocal Asia Festival 2018」之比賽,獲取參與「VoiceJam」的機會。筆者向來看好學院組合,因它們「贏在起跑線」,而且關係穩固(在母團磨合的成果),有利長遠發展。

註3:作為大型比賽 ICCA 及 The Sing-Off 的幕後推手,Deke Sharon 表示他其實討厭比賽,但為了招聚觀眾,祇能勉為其難辦之,參氏著(與 Ben Spalding, Brody McDonald 合著)A Cappella, 頁391。

筆者十分同意這觀點,今時今日辦聯合演出,已很難找觀眾,但把它包裝成比賽,便容易得多,起碼參賽者的家人、朋友、同學、校友(如屬學院比賽)會較樂意抽空出席支持。

註4:歐洲某國近年起辦 a cappella 合唱節,由政府贊助,規模宏大。參與者獲高規格接待,但演出時器材差勁,參加過的人士都不難察覺整項活動祇是政府的公關 show。這當然沒錯,但大白象類工程對 a cappella 的發展幫助十分有限。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