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無伴奏 「樂」在其中

原文出處:香港政府新聞網
發表日期:2014年04月06日


「香港旋律」無伴奏合唱團成員來自不同背景,是a cappella的魔力把他們聚在一起。成員沒有樂器,只靠一張嘴,便能各顯神通,哼唱出不同的旋律和節奏,營造一如樂隊現場伴奏的效果。香港青年協會每年主辦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邀請外地精英和本地樂團表演,又舉辦工作坊,讓愛好者互相觀摩,推動這門獨特和講求合作的音樂藝術。今年,「香港旋律」更從校園招募新血,前輩新秀同台獻技,藝壇更形熱鬧。

「A cappella給我的感覺就像煙花綻放,令人嘩然喝采!最令我驚嘆的是,怎麼用口竟也可以發出鼓聲來?」20歲的張毓穎(Justin)熱愛音樂,兩年前受好奇心驅使,加入香港青年協會創立的「香港旋律」無伴奏合唱團。無伴奏合唱基本成員是主音、和音、低音和鼓聲(beat box),歌手越多,和聲和節奏的變化就越豐富,難度就越高。變化多端,因難見巧,正是這門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

張毓穎特別喜歡演繹人聲敲擊(beat boxing),以人聲模仿不同敲擊樂器的聲音、節奏,以至其他特別音效。他說:「學習人聲敲擊不要怕難為情,也不要怕犯錯,要經常重複練習,就如『打機』要累積經驗一樣,提升音樂技巧也要下苦功。」

正在大學主修鋼琴演奏的張毓穎深受無伴奏合唱吸引,發現人聲很奧妙,具有無限潛能,日後打算轉修聲樂。

成功關鍵  在於聆聽

「香港旋律」的另一位成員張讚豪是位牙醫,加入合唱團十年。無伴奏合唱對他的最大魔力是歌手須不斷向難度挑戰,而成功關鍵在於聆聽。

他說:「練習無伴奏合唱,三成在練唱,七成在練聽;要聆聽別人的和聲,也要聆聽自己所唱的是否配合。遇上走調或數錯拍子,要敢於提出意見和接受批評。」

張讚豪演唱經驗豐富,曾在青協每年一度的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中與本地和海外歌手合唱,今年則聯同四位「香港旋律」成員,夥拍本地創作歌手側田和二人女子組合Robynn & Kendy在台上「夾歌」。

綵排當日,側田讚賞五位隊員的音準,說他們節奏掌握得很好。「我編寫過不少a cappella歌曲,也錄製過多條由自己唱的聲帶,但在音樂會上與別人一起清唱還是第一次,感覺很開心。」

另一位隊員游佩珊則形容,投身無伴奏合唱的音樂世界就如走進歡樂天地,可以參與很多不同類型的遊戲,贏取獎券,收穫豐富。

招募新血  初試啼聲

「香港旋律」藝術總監趙伯承一直致力推動無伴奏合唱藝術,今年透過教育計劃募集15名中學生參演。他們演唱經驗不多,但潛質優厚,接受訓練才兩個月,就到伊利沙伯體育館登台亮相,在逾6,000名觀眾前載歌載舞。

趙伯承說:「只是達到音樂上的要求,絕對做不好a cappella,還要學懂很多音樂以外的技巧,例如與人溝通合作,在團隊中有時要當領袖(leader),有時則是協助的角色(helper),就像社會的縮影,這種互動關係有助年輕人成長。」

他發覺歌手不拘年紀,參與無伴奏合唱,很快便全情投入,樂在其中,因此決心將這種音樂發揚光大。他期望本港更多學校成立無伴奏合唱團,甄選優秀人才加以栽培,日後成為專業的表演者。

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4月13日下午4時於沙田大會堂廣場舉行露天音樂會,免費入場,詳情可瀏覽有關網頁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