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評蜂巢年獎後記

撰稿:馮國東 ( 香港Gay Singers創團團員、港澳當代無伴奏合唱協會主席 )

近幾年筆者都有幸為CARA錄音年獎當評判。能一次過欣賞世界各地不同優秀組合一年來的成果,固然是賞心樂事,然而邊聽卻邊覺不好意思:所有獲提名的錄音都由水平遠比筆者高的阿卡人製作,筆者又何德何能去評他們呢?祇能不斷游說自己,選美會的評判都不是美女啦,奧運跳水比賽評判都不一定拿過金牌啦…...唯有這樣,才能推動自己厚著顏、聽下去。

為求公正, 評審工作需於短時間內完成,有時難免聽到發昏。然而有失時亦有得:這是個年度密集式進修的好機會啊!

最近,阿卡中國也舉辦類似活動(不算翻版,其細節是很不同的),也邀請筆者評審。提到“中國式a cappella”, 不少“行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音量過大、音色與節奏跟演繹歌曲格格不入的人聲敲擊手、加上狂吼式主音歌手,與餘下幾名充滿能量,卻完全聽不到、“唔知做緊乜”(不知在幹甚麼)的成員,構成之“無和音合唱”。( 附註1 )

可是參與是次錄音比賽的組合,不論是提交專業錄音的,還是現場演出錄像的,水平都很高,都是羽翼已成、日趨成熟的vocal band了。雖然大部分都是業餘或學生團,但模仿其他團編曲及唱腔者不多,反而教人眼前一亮的心思與創意,俯拾即是:有借古典詩詞發揮的,也有時代感十足的粵語原創歌曲。難能可貴的,是不少都有膽量“玩”和聲,不會擔心因唱不好而把重點轉移到其他方面(不便明言),效果不俗,有心有力!

評語方面,筆者寫得最多給學院團的, 是“訂立團章,定時招收新人,建立常設團。”多少組合,花了多少精力打下江山,祇因一兩名團員畢業,卻來不及招新團員,或新團員追不上進度,每況愈下,最終慘淡散團,多少豐功偉蹟,終成回憶,日後相見,祇得彼此尷尬自我安慰道“曾經擁有”,教人不勝唏噓!

至於非學院團,由於各團的情況很不同,因此沒有那則評語寫得特別多。無論如何,謹寄語它們努力預備“第三(或第四)首歌” - 即參賽歌曲以外的第一首,否則又怎能參與不同的演出、吸收更多演出經驗呢?歌曲風格也得“適度多元”,雖用不著流行爵士古典hi-hop八國語言全部精通,但曲目單上總不能祇有要生要死的失戀歌吧!( 附註2 )


附註1:幾年前筆者在國內擔任某a cappella比賽評判,其中一參賽組合唱了一首“The Real Group”的歌曲,表現不錯,坐在筆者身旁的一位外籍評判,既興奮又感慨的對筆者低聲道: “聽了這麼多團,終於聽到和聲了!” 筆者很有同感,最後這團得了冠軍。

附註2:既然談到大陸音樂發展,順道分享相關文章一篇,論大型音樂節如何害死小藝團,這邊推廣那邊謀殺: HERE 

附註3:本文照片為蜂巢獎得獎組合之一“問樂團”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