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一個A Cappella詞彙問題:
人聲打擊?

原文出處:晨光熹微
作者:白品鍵
發表日期:2011-07-27


如果你不知道A cappella是什麼,你看得懂「人聲打擊」是什麼東西嗎?

A cappella是一種純人聲不使用樂器的音樂形式。歐洲中世紀時,人們在教堂裡敬拜上帝時,不使用任何樂器伴奏的演唱便稱為A cappella。發展到現代,為了在A cappella的演唱裡增添節奏感,便加入了以人聲模仿打擊樂器的「Vocal Percussion」。

可以先看看這兩篇文章:
What is “a cappella”? / 什麼是「阿卡貝拉」?
什麼是Contemporary A Cappella?

「Vocal Percussion」在台灣常常被翻譯做「人聲打擊」,我在部落格介紹現代A cappella時也常常用這個中文譯詞,但我對這個詞一直感到有點疑惑。「打擊」在中文裡有幾個意思,最常用的意義其實是受到挫折,或攻擊某人,如「這件事帶給我很大的打擊」、「他一上任就打擊異己」。棒球場上的「打擊」與樂團中的「打擊」也有很大的差異,跟別人介紹自己是個「打擊手」感覺應該順便講一下棒次與守備位置。另外,「人聲」與「人生」同音,而「人生」加上「打擊」其實還蠻常一起使用的:「經商失敗給了他巨大的人生打擊」「人生太多打擊,難以承受」。

如果一定要從字面上翻譯Vocal Percussion的話,或許「人聲敲擊」會比「人聲打擊」來得好一些。「敲擊」不會有挫敗或棒球術語的引伸義,意義比較單純,「敲擊樂」也不會讓人誤會是另一種異於「打擊樂」的音樂。但不論是「人聲打擊」或「人聲敲擊」都無法讓人從字面上理解現代A cappella的這個部分到底是什麼。雖然「Vocal Percussion」的確是最常用於介紹A cappella分工的詞彙,但「Mouth Drumming」卻簡單易懂得多,美國著名的口技教學者Wes Carroll錄製教學帶就是用這個詞當主標題,副標題才是Vocal Percussion。

Mouth Drumming,翻譯成中文可以說是「嘴巴鼓聲」、「鼓聲口技」,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這個詞彙的意義是比較侷限的,因為A cappella音樂裡的節奏聲響可未必都是模仿「鼓」,有時候只是單純做出具有節奏的聲音,模仿者未必會為每個聲響定義「這是在模仿某某東西」。從這個部分來看,源自美國嘻哈文化的「Human Beatbox」,名字是挺貼切的,總之是敲打某個盒子,至於是什麼盒子並不重要。但,總不能又直譯為「敲打盒子」吧?感覺更令人摸不著頭緒了。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中文詞彙來表示這種充滿節奏感的人聲呢?我想「節奏口技」是最理想的詞彙了,不論是「Vocal Percussion」、「Mouth Drumming」還是「Human Beatbox」,都可以用「節奏口技」一詞來概括。中文維基百科裡,「Beatboxing」條目就是用「節奏口技」做為中文條目名稱,玩嘻哈的華人似乎也頗常使用這個中文詞彙來定義Beatbox。「口技」本身其實是具有中文古典意涵的詞彙,因為那是古代中國雜技的一種,意思就是用口舌模仿各式各樣的聲音(亦可稱為「像聲」)。既然有了「口」,那也就不用再強調是「人聲」了。「節奏」當然也是古典詞彙,意義與現代中文沒有太大分別。古代人用口技模仿百鳥或南北腔調,現代人則用口技製造節奏,稱節奏口技以示區別,再自然不過了。

那麼「節奏口技」在A Cappella音樂與嘻哈音樂中的差異,需不需要也有個中文詞彙來區分呢?我個人是認為共用一個詞彙無妨,節奏口技的元素本來就是共通的,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所製造的音樂有所差異而已。真要區別的話,直接加上「純人聲音樂」、「阿卡貝拉」或「嘻哈」來表示就好了。

A Cappella的中文翻譯可分為音譯與意譯兩種,音譯大多翻做「阿卡貝拉」(尚有爭議,因為英語讀起來像「阿卡佩拉」,但A Cappella這個字本是義大利文),意譯則多作「純人聲」或「無樂器伴奏」等等。為了跟純人聲作連結,把「節奏口技」稱為「人聲節奏」似乎更多了一份屬於A Cappella的親切感。但「人聲」的意義範圍廣,叫做「人聲節奏」的話,和聲部分演唱具有節奏感的「嘟」「哇」「搭」似乎也可以稱為人聲節奏。相形之下,「口技」比較精確,同時也可以凸顯聲響「不似人」的模仿特色。

我無意以這篇文章標榜「正確」的中文,語言本來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如果所有人聽到「人聲打擊」都知道這是什麼東西,那麼要刻意「正名」大可不必。但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一開頭的那個問題,你覺得「人聲打擊」與「節奏口技」,哪一個比較能讓你充分瞭解其中代表的意義呢?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