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一鸡两味
评 The 24 及欧开合唱团音乐会

原文出处:主场新闻 
作者:洪思行
发表日期:2014-04-03


最近香港大学在其新颖的百周年校园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先有香港小交响乐团的「港大赞礼」,后有Angela Hewitt 钢琴独奏会,在三月还举行一场名为「雨意」的音乐会,邀请了来自英国 University of York 的 The 24 和台湾的欧开合唱团两队风格迥异的团体表演,可真是「一鸡两味」。虽名为 The 24,但实际上他们共有25名团员,是一队室内合唱团,由 William Brooks及华裔的 Zhu Bu Xi 担任指挥。该晚他们唱了11首歌,全是英文歌和中文歌。其中一名成员有绝对音准(absolute pitch∕perfect pitch),每次演唱前都由他哼出主音(tonic note)。

欣赏 The 24 的演出令笔者回想起校际音乐节的日子,一众学生拿着乐谱,由老师指挥。他们的表现属高水准,演唱困难的「撞音」时非常准确,而且声音控制得非常好,在唱《The Whole River Red》(满江红)、《Jasmine Flower》(茉莉花)时,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慢慢地把气氛推上高峰,即使音域很高而且情绪高涨,合唱团的声音是高亢而不失控。而且他们的稳定性非常高,例如在《Those Lines that I Before Have Writ Do Lie》,女高音部要停在一个音不变一段时间,她们能够维持相同的音准和力度。即便是男声部在《Those Lines that I Before Have Writ Do Lie》中要唱固定音型(ostinato),无论是速度、音色、发音和力度都是一致的。

在两位老师指挥下,The 24 的演绎细腻,各种处理如渐强渐弱、突然柔声(subito piano)都做得很好,效果明显。在《Spring is Coming》中,The 24 在歌曲的上半部的演唱是明亮,如晨光初现,在下半部透过加速、声音交错来营造出热闹的气氛,与上半部双映成趣。在《Full Fathom Five》中,The 24一直用轻声(sotto voce)来唱,表达出友人父亲已死的情绪。

部份歌曲是有独唱的,其中《Prize Eight Horses》的金发男独唱,震音幅度很大,声音辽亮,而且国语咬字清晰,若闭上眼聆听,还真会以为是一位中国人在演唱。最后他更用上泛音唱法(overtone singing)。

中场休息过后,便轮到欧开合唱团出场。笔者曾在《五队不可错过的华语无伴奏组合》一文中介绍过欧开合唱团,他们无异是当今最好的华文无伴奏组合之一,以原居民作卖点,近期才完成欧洲巡演。今次共演唱11首歌,主要都是由德国组合Klangbezirk的Juan Garcia编曲,其中4首是收录在该队于 2010 年推出的唱片〈Mandarin Songs〉,有2首则是收录在2008 年推出的〈Klangbezirk〉中。

其实欧开合唱团前年已曾来港表演,作为台湾月在香港的节目之一。不过当时是六个人,但后来其中一名男低音离队独立发展。虽然欧开合唱团及后举行过公开试音,亦邀请过其他台湾队伍的男低音「代班」,但最后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维持五人组合演出。由于人数有变,要重新分声部,部份编曲也可能要作调整,并且加入新的演绎方向,令歌曲听下来别有一番风格。以《姊妹》为例,Klangbezirk的版本是轻松自然,但由叶微真当主唱的版本,因为唱法不同而变得温柔。欧开这次的《橄榄树》的速度较快,少了原曲的苍凉味,而薛诒丹也有机会一秀她性感迷人的声线。与上次来港时唱《菊花台》不同,他们在借用过来的《To Be With You》的引子中加入泛音唱法,叫一些已曾听过此曲的观众如笔者感惊喜(台湾组合公共澡堂和Sirens都曾唱过此曲,他们都没有如此处理)。

在部份歌曲中可欣赏到欧开五名歌手的默契,例如《花心》的齐唱段整不但整齐,连咬字、转韵母等细节也是一致的。而在《Take Five》中,有很细碎,或由几个声部紧接串连而成的乐句,很讲求所有人的内在节拍(inner pulse)的同步。

他们也特意为这次表演加唱了 Metro版本的《海阔天空》(早几天笔者听另一队英国组合The Oxford Gargoyles,他们都是唱《海阔天空》),据知表演前他们曾造访Metro的 Eric,不知道他们有否交流一番。不过事有凑巧,欧开来港之际,Metro去了台湾表演。

令笔者略感失望的是他们只唱了一首收录在得奖唱片的歌《欢乐歌》,未能多听当中其他歌曲,可能是因为是少了该名男低音吧。

音乐会以港大音乐系系主任陈庆恩所作的《雨意》作结。除了 The 24 和欧开合唱团外,还有笙演奏家卢思泓。演出时,卢思泓和欧开站在上层观众席左右两方,台面则是The 24。指挥William Brooks全程背向观众,仅用左右手给予卢思泓和欧开进入指示。

表演前陈庆恩没​​多说此作,场刊上都没有作解说,只标明「词∕杨牧」,所以歌词应该是取自这位台湾诗人的诗。虽然参演人数多,但歌曲织体薄,似一场毛毛​​细雨,而不是滂沱大雨。乐句是断断续续的,主要由笙主导,然后由 The 24 和欧开回应,对于楼下观众来说,音乐会是先从上而下,再从前方而来,好像雨从天上降下。歌曲大致可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只有The 24 在回应,当中不乏短促的喊叫,带有神秘色彩,合唱团的突然重音(sudden attack)就像偶尔刮起的大风。第二部份是欧开加入回应,这段的音乐变得跳脱,仿佛在诉说这场雨带来了生机。有趣的是,他们几个人的进入前后不一,乍听之下令人以为是唱错了,其实作曲家应该是在模仿雨水滴落水洼时所产生的涟漪,及其回弹出来的小水滴所产生的涟漪,因此音乐是延迟(delayed)及重叠(overlapped)。若真的是这样,陈庆恩确是很成功地用音乐描述了一场细腻的雨景来。

最后,笔者还想一谈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虽然这个场地的座位并不过千,容量不及其他大会堂,但音响设计非常好。它在正式启用前,找来几个不同团体作闭门测试,由音响设计公司收集数据,然后公开进行三场不同类型的试音音乐会,给音响设计公司收集有观众时的数据,以便为不同情况而作出调教,非常先进。就今场音乐会所见,当欧开合唱团表演时,舞台四周会降下布幕,用以吸声。而且布幕升降时不会发出巨响,不会对观众做成滋扰(但缺点是升降速度缓慢)。

然而,这场地的配套还未臻完善。首先是地理问题,它位处香港大学,交通不及文化中心和香港大会堂等便利。而且它位于港大本部校园的最西方,若观众是由东闸进入,至少要步行十分钟(若不熟悉港大校园的人恐怕要花更多时间),相信这问题要等到港铁大学站完成后才能解决。而现时的招待员都是由学生义务帮忙,没受过训练的他们未必懂得应付特殊的情况。另外,据悉此次音乐会负责音响设备的人员是由欧开合唱团方面透过在香港的人脉找来,反映出港大在这范畴缺乏可信赖或相熟的人脉支援。

除却以上种种配套问题,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是一个非常好的表演场地,有助纾缓本港缺乏演出地方的硬件问题,笔者期望将来会有更多表演在这里举行。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