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评析

林奕华如何运用无伴奏合唱

原文出处:主场新闻
作者:洪思行
发表日期:2014-05-22


笔者入场观看非常林奕华的《梁祝的继承者们》的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这是林奕华的原创音乐剧,第二个原因是他邀请了一铺清唱参与演出,即在表演中加入无伴奏合唱的元素。这类型的尝试在香港可谓是少之又少,作为无伴​​奏合唱爱好者,当然要入场一看。

虽说是少之又少,但无伴奏合唱表演已经开始不是纯粹的一种音乐表演,近年有越来越多组合用剧场形式去表演无伴奏合唱,此举除了是出于拓展表演机会和观众群,更是在发掘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性。近年的例子包括 Orange(《你,唱得起》与《你,唱得喜? II》);打正旗号称其作品为无伴奏音乐剧场的香港旋律(《时光䟇》与《时光䟇极限》)、一铺清唱(《石坚》与《夜夜欠笙哥》);把无伴奏合唱融入于戏剧的奭升导演工作室及 Zense(《孤城劫》);运用多媒体影像的 Set Tone Men( 《Setonize!》)。香港旋律更尝试把现代舞、多媒体影像和无伴奏合唱三者合一(《奇妙一刻》)。即使在彼岸的台湾,亦出现如沙发客和A 剧团这些组合,演出原创的无伴奏音乐剧,可见这正是一种新的路向。

回到《梁祝的继承者们》,这套新作值得讨论的地方甚多,不过笔者想集中分析林奕华如何运用无伴奏合唱,冀可成为后来者的一点参考,为这个新趋势留下驻脚。

首先要指出林奕华并不是创作初期便想到要运用无伴奏合唱,他在首演后表示因为伍宇烈,才认识一铺清唱,继而将无伴奏合唱加进这音乐剧中。一铺四子在《梁》中有几种作用,第一种是 sound cue,特别是《梁》开始时有很多角色身份的转换,难免令观众混淆,林奕华便安排四人在台边唱出「爸爸」、「妈妈」来交代,手法新奇有趣,配合当时的戏剧气氛。或是用beatbox 来控制现场气氛和节奏,让演员跟随节奏活动。

这种「人肉 sound cue」较一般 sound cue 新颖,现场感更大,亦可做出层次丰富的声效。不过,从导演的角度来看,找四个人来只用作 sound cue 实在是浪费(注:《梁》也有用一般的 sound cue),所以林奕华有时要他们直接介入戏中,把他们当作(从无对白的)演员,甚至是人肉布景。例如他们会一起把(当时)饰演祝英台的(其中一位)演员逼到木平台的一角;他们站在木平台边沿,化作柱子般一动不动,让演员在他们之间穿插。

当然,找来一铺清唱,林奕华必然会在《梁》加入无伴奏音乐,只是负责主音的是演员,其他声部则由一铺清唱负责——这是一个聪明且踏实的选择,因为无伴奏音乐的非主旋律部分(即和声部分)对于新手来说是陌生困难,若无音乐训练和乐理基础,这部分不易掌握。考虑到这是一套超过3 小时的表演,演员要背台词、背歌词、唱歌、演戏、走位、做形体动作,他们要记要学的东西多的是,如要勉强他们学多一种不太能掌握的技能,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成为作品的「污点」。

除了唱和声,当有乐器伴奏时,一铺清唱会与一众演员一起大合唱。有时则由他们演奏乐器,发挥四人的音乐天分。这大概是一铺清唱第一次一同在公开表演中演奏,难怪他们去台湾前要先参加乐器考试,林奕华为了创作,真的把一铺四子用得很尽。

最后要指出的是,除《孤城劫》外,无伴奏合唱的角色于《梁》与上述的演出有根本性的不同:无伴奏合唱在前者是陪衬戏剧,在后者却成为表演的主体。因此前者的限制较少,创作自由度较大。无论如何,从个别的演出来分析,《梁》在运用无伴奏合唱方面非常成功,能够发挥它的特色之余,亦把它和作品融合而不见突兀,绝对值得后来者借镜参考。


( 本文获原作者同意转载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