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特别报导

我的阿卡贝拉启蒙与实践

特约撰稿:Kessay Chan 陈君明

跟很多香港中学生一样,参加了中学安排的「一生一体艺」课外活动,机缘巧合下我就踏入了阿卡贝拉之门。

事情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刚参加学校大无伴奏合唱队时,被逼参与的活动当然是兴趣不大,一直到学校报名参与了一个大师班,临时选了我在内的五人参加,临时请我编曲,又临时排练了动作阵式,初生之犊不畏虎,就去了参加。当晚音响环境不理想,结果大师队就索性在礼堂里清唱,一首首队伍名曲"Lonely boy", "I feel good"...至今还刻骨铭心,没错就是来自美国The Exchange。经过当晚,发现这种音乐的感染力,可以在编曲上发挥创意,五人又颇有兴趣,就组成了这队三男二女的Infiniter到现在。

跟随学校音乐老师兼我们阿卡贝拉老师的带领,从我们的中学表演,到别人的学校表演; 从新光戏院(专门表演粤剧),到红墈体育馆(大歌星都在这开演唱会),十分感恩我们都一一踏上,最后更有幸来到台湾参赛,见识到很多很多国际专业队伍。

与此同时,被拣选参与香港青年协会的首届「合唱领袖训练计划」,社区演出和服务以及事前的排练都令我增加更多舞台经验,也从与Hong Kong Melody Makers同台演出机会认识担当表演者的责任与趣味。又与此同时,留意到音响对于阿卡贝拉的重要性,而学校的音响人员对阿卡贝拉认识不大,就报名参加了青协的制作班加以学习。

后来伙伴们都要专注学业了,但我的「歌瘾子」却有增无减,于是在网上自学了一点点,找来loopstation(译名应该是回路器)一人唱阿卡贝拉,也跑到TEDx HK ED的台上分享。再后来自己也要专注学业了不能唱歌,只好转战文字,在网上写了一整年关于阿卡贝拉的专栏。在一众前辈眼睛下写文字一点也不自在,幸有他们的鼓励和提点。

后来再后来……就是现在了!

现在,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成了两女四男的新队伍---VSing,最近终于释出了第一条视频"Superman",分享练习成果。希望国外的爱好者认识香港的阿卡贝拉外,更想让香港的朋友肯定自己的能力,知道我们也可以!

在此,我更想分享的是香港同学们学习阿卡贝拉的情况。

说实话,这些精彩的经历对一个香港中学生来说是绝无仅有的。首先是要过父母一关:社会的风气使不少家长只容许子女参加有助学业和前途的事,体育、艺术等被贬为次等,换来是由早到晚的课后补习,阿卡贝拉这些「冷门玩意」更是万万不能。繁重的课业,年轻人还哪来精力和时间接触呢?

再说,据我所知不少学校都开办阿卡贝拉课程,但长度有时可能只得八节甚至四节课,但就要仓卒学到一定数量的歌曲要演出,外聘导师不得不追赶进度,还来不及重温上一课的内容就要外新乐段了。这些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模式不是不可行,却是置同学的学习经历不理。学校的兴趣班很可能就是同学第一次接触阿卡贝拉,对他们会不会继续钻研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得来坏印象就「系咁先」---难以补救。相反,如果同学感觉良好,却会不断自我增值,甚至将来立志投身于此。

不只是一小撮人的玩意,而是主流,大众的音乐。让大家都知道它的好玩之处以及难度,在乐坛上占一席位。让大众都有相当程度的鉴赏能力,推动队伍的作品质素持续上升,可能是解决现在香港阿卡贝拉水平「瓶颈位」的最根本方法。

此专栏将会向大家分享香港阿卡贝拉的情况,写一些评论,也分享我的阿卡选择。亦容我宣传一下,Facebook和instagram上搜索"vsingofficial",而youtube上搜索"vsing吾声吾声"就能找到我们的最新动态。

Kessay@VSing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